收藏本站
 
贡米之乡
贡米历史
地域优势
贡米标识
示范园区
贡米历史
“吉林市贡米”的历史渊源
      吉林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期,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和游猎文化在此会集,并与中原文化高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稻米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渤海国(据考证现今吉林市为渤海国重要的直辖城市)每年进献给唐王朝的“卢城(现今吉林市桦甸地区)稻”被皇室视为珍品,成为唐朝300年间的皇家贡米,而在唐代六次法门寺迎送佛骨的仪式中,“卢城稻”也被作为最高供奉礼赞佛骨,因此又称“卢城稻”为“佛稻”,更为“卢城稻”赋予了很高的宗教文化价值,由此可见,吉林市地区从事稻米种植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明清时期,吉林市的稻米种植越来越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已成为皇粮贡米的重要供给地。康熙、乾隆两帝都曾多次御驾亲临吉林城(现今吉林市),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公元1682年3月),康熙皇帝东巡至吉林城,食用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准备的吉林大米后,但觉其米香糯润滑,口感甚佳,赞赏不已。乾隆皇帝也曾两次东巡吉林城。至今民间还流传有康熙、乾隆两帝题诗赞赏吉林市朝贡大米的诗句:“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解放后,历届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米产业的发展,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治理水害、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进农具、发展水稻生产。全市累计共建有万亩以上灌区38座,万亩以下灌区工程421处;拦河引水工程871座,其中大中型水闸坝10座,橡胶坝24座,永久性拦河坝173座,半永久性拦河坝664座;拦水工程6363处,其中机电排灌站1494处、机电井4869 眼。丰满、白山、红石、朝阳、亮甲山、黄河、龙凤等大中型水库相继建成,使吉林市市辖区、舒兰、磐石、蛟河、桦甸等区域内的水田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公顷发展到16万公顷,2010年以来稳定在16.3万公顷以上。由于水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稻米的品质逐年提升并被消费者认可,2013年6月,吉林市被命名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 
       多年来,吉林市贡米的种植、加工生产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07年1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视察了吉林市稻米种植和生产加工情况。对吉林市贡米生产、加工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给予了高度肯定。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以及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吉林省委领导陪同下先后到吉林市现场参观考察了吉林市贡米的种植、生产、加工等情况,对吉林市贡米的产品特色、种植基地、生产加工以及带动农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吉林市贡米因此名扬省内外,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日常主食
 
技术支持:吉林省金标溯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备案号:吉ICP备13004206号-2